告诉你电影《花木兰》里的秘密,木兰父亲的身份让木兰不得不参军
01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最早是托民歌“木兰诗”所传。故事大约发生于北魏年间。
电影剧情和“木兰诗”基本契合,国家遭受入侵,向花木兰家征兵一名入伍参军。
即“木兰诗”中所言“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这说明,刘亦菲(啊,对不起,是花木兰)家不是普通的农业家庭,花家是军户。
这就是说,木兰的父亲不仅当过兵还是职业军人,花家很可能几代男丁都是军人。所以才会十二卷军书,“卷卷有爷名”。
远在南北朝时期,户籍制度极为简陋,主要作用是逐户收租收税,不会精细到每个人的姓名。否则凭空多了一个 “儿子”,是很难蒙混过关的。
当然了,凡是国家,必有军队,用以攘境固土,弹压地方。军队当然是由士兵构成,所以动员足够数量的民众参军是统治者不得不面对的挑战。由于战争与死亡的紧密联系,参军的风险极高,积极性则必定不高。
展开剩余80%所以没有兵役制度的情况之下,军户就出现了。
《水浒传》之中描述,梁山多名好汉便乃原是“军户出身”。这个军户,大约意思是以参军当兵为职业的家庭,一般相传几代。每户出一男子参军,服役期间家庭可以减免相应赋税并获得粮秣布匹等资补。
02
我们可以参考泉州颜氏族谱的一段记载:
洪武九年抽军,合当抽军一名,南京留守军。正户颜应祖乃应抽完役,洪武十四年于南京当值病故,遂再抽其弟颜应嗣解补。
这是一个军户履行义务的标准模板。出人参军的家庭获取免租赋待遇,必须填满兵额,去的人未役满死了,得再抽人补充。
另有嘉兴《府录志》记录:宣德五年,军户朱尚钧家当抽两人,拨守楚雄军。而张(名舛失)户有六丁,朱尚钧以每丁科银二两贴张家当军应役。再年每丁另贴银一两,张家户主与长男代朱家当军,后父子皆殁于楚雄军。
军户,须得世世代代抽取男子参军,这是古时候国家保证兵源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实这制度战国时候就有了,由于基本隔年就得打一仗,所以差不多年年得征兵。
这种状态下军户的优点很多,地方可以掌握兵源预期数目,属于“预约取件”;而且军户之家的男子自小会接受来自父辈的基本军事训练,一般都能够骑马射箭,耳濡目染之下,往往对战争的惨烈残酷多少也会有所了解,比一般“菜鸟”胆量要大一些,即战力强不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防止逃兵出现,因为兵卒出逃,官府很容易追查,则由该丁所在军户再抽男子勾补。
另外,这个制度也利于国家对阵亡者家庭给予抚恤。
在影片《花木兰》中我们可以看到,父亲花周是个伤残军人,已经丧失劳动生产能力,花家亦无经商,但衣食无忧,全家还都能够有较为体面的穿着打扮,应该是享受到相应的政策补贴之故,这应该是属于符合实际的艺术想象。
03
当然木兰诗中描述的从军者自行购置马匹及装备的情况不会在中原地区出现。事实上,木兰的敌人,柔然等游牧民族才有这样的习惯。比如金,规定从征者自备马一匹、草一束、弓两副、箭矢三壶(捆),毡褥披斗(一种类似雨衣的雨具)悉皆自备。国家负责什么呢?刀枪剑戟、粮秣药品。
像柔然发动的这些以劫掠为目的的战争,一般不发军饷,劫掠所得财物士兵可以分获相应份额。
事实上,金蒙执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中明确有出军之户“猛安谋克户”。而更加原始的匈奴,则几乎是户户出军,形成一种原始的全民皆兵。
而相比之下中原国家的军户制度要合理许多。战时抽丁,战罢可以回原籍休养,自给自足。如果是从调驻戌边境,则有一定期限,期满亦令发返。明朝在边境设置卫所,长官则名“百户”或“千户”,就由此来。这样的制度使得国家节约兵饷,个人得以回家团聚。
而且抽丁时也要依据军户家庭男子数量择定多寡,避免家庭失去基本劳力而困顿饥贫,或者使农业生产受到过大影响,毕竟中国一直自古是以农桑为国本。
也正是由于农耕文化的长久影响,对于一般民众来说,做出举家成为军户的选择还是十分艰难的,所以军户的数量不是很多,往往不足以应付所需。因此中国自汉代就有了一种补充途径,国家法典之中设立一种惩罚措施:没入军籍。就是将犯罪者没入军籍,以抵其罪。大体等于“充军”。
但是这一类充军的兵源素质较差,一般都是都是承担修筑运输之类的繁苦劳役。也不太给予军事训练。遇到打仗,这类充军不会委以重任,顶多就是压粮运草或者当做炮灰。
而上战场的一般是木兰这类世袭军户。前面说过,这类军户久经沙场,胆气过人,往往还具有一定的军人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属于优质兵源。
正如影片中的花周老先生虽然伤患缠身仍然壮心不已,决心应征当抽。
中原地区和西北民族战扰达上千年,万里长城脚下,掩埋了数不清的军户尸骨!
发布于:天津市下一篇:没有了
